close

(八旗)0UOB0016消失的老北京)_立體書封300dpi.jpg

 

3月到北京玩時,帶了這本書,卻一直拖到五月底端午假期才真正看完,書不但非借不能讀,還是非「借閱到期」不能讀lol。

 

很遺憾的,沒在北京最好的年華與她相遇,現在的北京有種無靈魂的空洞感,街上的人潮熙來攘往,卻感受不到什麼活力;高樓櫛比鱗次,卻散發冰冷而無機的距離感;藝文活動看似琳瑯滿目,許多卻無甚內涵支撐。

我想,現在的北京就像是一個轉型失敗的藝人,少了點淬練後的演技,所以名導拍的電影當不了主角,但要再回去偶像劇,用日常瑣碎細密的表演圈粉,人家卻又嫌棄你不再純粹,只好尷尬的東接戲西拍MV,但就此難有出頭之路。

可惜了,北京真的是一個很有文化底蘊的地方,光是身為好幾朝代的首都,就該她攢下萬貫家財,但卻在相對而言如同一夜一樣短暫的時光之內,將家底全部敗光。雖然我從未得見她風光時的景象,走在面目全非的街道上,我卻莫名地有種想哭的衝動,果然矯情 :P

 

身為旅人,匆匆而過且未曾參與北京過去的我,都有如此感受,遑論曾在此居住、執教過的梅英東。

看他筆下的胡同,充滿人間煙火,你彷彿一閉眼就能聽到胡同裡居民日常起居的響動,能在心裡描摹出在小巷中穿行,在無意間窺見各式人物活動的景象。毫無隱私可言,卻又有股塵世特有的溫暖喧囂撲面而來,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人或許很難認為自己與社群能夠全然的孤離吧。

梅英東的寫作雖然初看細瑣,卻可概分為三條線(註1):

( 一 ) 主線:拆的簡史(CHINA= 拆哪)

( 二 ) 支線之一:胡同裡的家常日日、春夏秋冬

( 三 ) 支線之二:「怕」拆與「盼」拆 - 紛紛擾擾的居民抗爭史

不論是哪條線的敘述,都不免因梅英東外籍人士的身分而揉雜幾分其專屬的特色,但台灣本來就是一個歡天喜地擁抱著西式(特別是美式)文化的國家,所以對於他的一些口吻和敘事角度倒也不會有不適應的問題。

我喜歡他將胡同裡點點滴滴的日常穿插在對於客觀事件的敘述之間,正如Alain de Botton在《新聞的騷動》中所寫:

 

===============================================================

國際新聞若想達到其本身宣稱的目標,就應該願意採用藝術的若干技巧。

如同小說家喬治.艾略特指出,藝術這種媒體能夠藉著「強化體驗及讓我們與人類同胞的接觸擴展至個人命運的界限之外」而對我們有所幫助。

根據艾略特的說法,藝術最大的效益在於「擴展同理心」。

現在,我們比以往更需要這樣的同理心,部分原因是獲得的資訊有許多都是內心難以吸收消化的資料或抽象事實(例如「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面臨重大人道危機」)。

艾略特接著指出:「概括性的描述與統計數據如果要能夠吸引人,必須先存在既有的同理心‧‧‧,但如果看到偉大的藝術家呈現的人生圖像,即便是淺薄自私的人物也不免會注意到自己以外的人,這種注意可以稱為道德情操的原料。」

 

簡而言之,這就應該是國際新聞的任務:培養我們「注意到自己以外的人」的能力,從而促成我們和其他人在想像中的接觸、實際上的協助,以及相互之間的理解。

===============================================================

 

讀完《消失的老北京》,彷彿我也在胡同裡走了一遭,嘗過了老寡婦人生的悲歡聚散、「外地人」的勤懇滄桑、和天真孩童在大院裡的童年。

我不曉得北京的政府及人民對於胡同的失落及文化的消逝作何感想,但胡同無疑是極其珍貴生活文化的體現。

北京為了展現保存胡同所特別規劃的「南鑼鼓巷」,跟台灣老街一樣,都是大量複製下的工業風產物,整條街都是主打觀光產品的店家,最夯的則是賣炸薯條和芒果冰沙的店家。

 

唉唉唉唉,真的好想體驗看看梅英東筆下早期的胡同生態,甚至是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考量到他們的出版量及人口數,藏書真的不算豐富,但光是不同版本的城南舊事在架上就有少說五本吧)中所描述的,街頭巷尾那些人生起落。

胡同的有趣之處就在於,人與人之間雞犬相聞,空間上的距離是極其親密甚至毫無隱私的,但在心理上卻保有巧妙的疏離感,儘管身處在這個人與人之間鮮少空間隔閡的所在,但他人的起起落落之於胡同人家,就如同一顆石子投入湖中般,雖然會暫起漣漪,卻仍終歸於平靜。

或許這就如同老寡婦所說的:「公歸公,私規私」,是胡同居民們淡然而又睿智的生命哲學。

 

 

 

後記:

對於北京,我的感想可以用一句話囊括:「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黃鶴樓去年九月就拆喇!」

如果說有比晚上10點就熄燈趕人、曲終人散的王府井夜市更讓我驚詫的北京現象,當屬走到腿快斷還找不到,後來問當地人才發現幾個月前被拆掉的東大門夜市吧QQ

說拆就拆,連個告示都沒有QQ   連個苟延殘喘的火腿腸攤都沒有QQ  

現在的北京就跟他們自己的故宮一樣唉,宮殿華麗壯觀,細節處卻破敗寥落,雖然瓷瓶酸奶還是好喝、大董烤鴨皮還是令人驚豔的入口即化,但就是沒有讓人回訪的興致。

青旅也是,可怕的盥洗設施(而且還是不便宜的一家),和我有生以來看過最靜默的交誼大廳,甚至還沒地方吃東西! 天了嚕! 麻辣小龍蝦都只能端到天台上借著微弱的手電筒光芒剝殼RRR,有沒有這麼克難。

所以不能怪我硬生生改機票提前飛回台灣哈哈哈,北京啊實在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註1:引自國家圖書館館藏發展及書目管理組編輯莊惠茹──再會,老北京:讀梅英東《消失的老北京》一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hichbe 的頭像
    whichbe

    多頭的鋼鐵馬車

    whichb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