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ry Turkle又一重磅鉅作(書商口吻)
這次,他從人與機器人間若即若離的非理性關係,延伸到人與「機器(手機)中的人」之間,那種紅玫瑰白玫瑰的複雜心情:當我們面對面時,對彼此漠不關心,當我們分離兩地時,卻又(在社群媒體上)對彼此過於關注。
全書用梭羅的「三把椅子」譬喻作為立論核心,
「我的屋裡有三把椅子,一把方便獨處,兩把供促膝談心,三把為社交需求。」————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湖濱散記》(Walden)
從這個論點出發,使得這本書結構頗為緊密,從如何獨處延伸到家庭、友誼、愛情、工作及公共領域等等,就各方面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何受到無孔不入的社群媒體影響,做出細緻的闡述。
本書延續了Sherry Turkle一貫的敘事口吻,雖然號稱科技社會學,但老實說我覺得更像是社會觀察,畢竟這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多半時間她描述的是「現象」,而非一種可以普遍解釋應用的理論。
所以閱讀起來雖然輕鬆,但深度略有欠缺,比較像是告訴你要斷捨離手機的勵志書籍XD,透過書中各個案例反思自身行為。
的確,自從行動裝置發明以來,我將大量的時間耗費在跟它的相處上,不過和Sherry Turkle這本書的方向比較不一樣,我多半是作為娛樂用途而非滿足社交需求,
所以划手機的時間雖然多,大部分都奉獻給Netflix、Ptt和電子書,拿來聊Line或臉書messenger或收發email的時間比重反而不大。
所以,這本書對我而言,比較像是提供有趣的觀察角度,來看看我身邊同事朋友們的行為如何驗證了Sherry Turkle的憂慮。
結果呢,蠻讓人欣慰的,台灣人對手機的黏著度看起來是沒有美國人來的高XD
可能我這一代到大學才有智慧型手機,所以大家雖然社群媒體上也會聊天但不會持續、無時無刻的聊,出來聚會時也多半不用手機,這樣…應該可以算人際品質比較優良吧?
最嚴重的是一個大學同學,真的是就算兩個人約出來吃飯也會無預警低頭滑超過5分鐘的手機,重點還不一定在回覆訊息,可能回完就開始划IG然後把你晾在那裏。
真的是讓我感到不被重視又不爽,尤其我用餐時為了展現尊重通常是不太用手機的,所以後來都不太跟他單獨兩個人約吃飯,除非他請客哈哈哈。
但是,他不見面的時候,行為也神奇的符合Sherry Turkle的敘述,會持續保持社交軟體上跟你的聯繫(可能就是正在跟別人用餐時回的訊息),
而且蠻愛揪聚會的,揪出來又在那邊害怕冷場開始划手機,真的是很矛盾又脆弱的現代人,下次我要推薦他看看這本照妖鏡。
總體而言,Sherry Turkle這本書立論雖然廣泛但不夠精闢深入,且最後一章突然自己延伸第四把椅子,然後再把《在一起孤獨》裡的機器人互動概念拿出來消費一次。
我懂這種覺得自己的研究棒棒,想要介紹給讀者的衝動,但老實說跟這本書的整體概念頗為扞格,
畢竟前面再討論的都是跟「人」的互動,只不過分為線上線下,最後一章有偷換概念及過度延伸之嫌,讓結尾變弱,壞了一鍋粥。
所以,這本書我給3顆星,有空可以當作都市傳說來看,哈哈。
留言列表